【徐水中医院】为什么中医诊脉现在都是摸手腕而非摸脖子下面?

2018-05-21

前不久有朋友问了我一个问题:“为什么中医诊脉现在都是摸手腕而非摸脖子下面?”


其实从这个问题开始就可以引出关于中医四诊的一些列问题出来。


目前我在大陆见到的中医基本上都是在把寸口脉,而且看病时基本上来就把脉,望、闻、问、切中现在前三者已经被许多医师忽略了,不是说没有,而是不重视,许多人都把重心放到了切脉上面。


这里我还先从朋友的问题谈起,其实中医以前就有三部九侯,通过摸遍全身经脉来诊病,称之为遍诊。


三部九侯


三部涵盖了人体上、中、下三部分,每一部分又分为天、地、人三侯,加起来总共九侯。


到了后来这种诊脉的方法就简化了,为什么要简化?

大家想想,不说古代封建社会的风俗了,就是在现代,一个男医生你见到了年轻的女患者,难道还要摸遍人家全身脉搏不成?恐怕早被当色狼抓起来了。

所以这种方法虽然准确度肯定很高,但是其实很不必要,因为病情的征兆并不是只有通过切脉才能诊断出来的。

于是乎,到后来就简化为不看九侯,只摸三部,脖子上摸人迎、手腕上把寸口、脚腕上是太溪。

但这方法显然在给异性患者看诊时仍有不便,于是就再度简化成为了现在只把寸口脉的做法了。



这样好不好呢?

现在中医界各有说法,但在我看来只切寸口显然从准确度上是不如三部精确了,但它在便利性上确实是省事许多。可是这样就导致了许多初学中医的朋友很难准确的把出脉搏,甚至有些已经拿到了中医师资格证的医师有时也会出现偏差。


这样的矛盾该如何解决呢?

其实很简单,在四诊当中,我们应当遵循古人的方法,真正重视的是望、闻、问,而切脉其实只是辅助。

在这种情况下,你通过望诊都已经确定许多疾病了,切脉只是在你不能确诊时的一个补缺,也就不用分的那么详细了。而不要像现在许多中医师,把四诊的顺序都搞错了。


建议

而这个建议我自己在临床上也有着诸多的佐证,在我这里的患者都会发现,我很少去切脉,并非不能,而是许多患者的病情都写在脸上了,再辅以问诊,多数普通疾病都可以确认,不仅准确,而且效率会提高许多。


只有一些复杂的病情,通过望、闻、问亦不能下出确定的结论,才需要用把脉的方式来辅助确认,这时使用寸口脉就已经可以了。除非你还不能确诊,那使用三部九侯的方法来做确认也可以,不过目前我还没遇到过此种状况。


总的来说,我此文的建议并非要大家不去把脉,而是把望、闻、问能够放在前面,放在重点。



补充说明

我的脉法依然是按照仲景师的方法,以浮、沉、迟、数为最常用,其中浮脉与数脉为阳、沉脉与迟脉为阴。


初病如果脉是浮脉,或有“大”、“动”、“滑”、“数”,那这是阳脉,代表阳病;

如若病情已久,成为沉脉,或有“涩”、“微”、“弱”、“弦”,这就是阴脉,代表阴病,也就是病情在前进、在持续的恶化当中。


如果反过来,本来若是阴脉,经过你的治疗变成了阳脉,那就说明病情在好转、在恢复中。


正常健康人的脉“不浮、不沉、不迟、不数”,这就是常脉。


分享